環境規劃及設計邀請高雄市前都發局長王啟川前來分享氣候變遷下空間規劃調適行動及思維

本學期由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張學聖老師所開設的環境規劃及設計,課程內容涵蓋氣候應對與氣候變遷之空間規劃策略,期望透過實務規劃單位的經驗分享讓同學有機會了解目前政府單位在氣候變遷下規劃的議題與實際應對策略在推動的進程。因此本次邀請過去曾經擔任高雄市政府都發局局長的王啟川先生前來,分享高雄市政府在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背景下政府部門的應對經驗。

演講內容包括全球氣候變遷情況與未來趨勢的回顧、高雄市應對氣候變遷採取相關減緩與調適策略、從策略實際執行面對的議題進行探討,最後收斂結論並與參與同學進行問答互動。首先講者引述世界經濟論壇2018年全球風險報告指出全球極端降雨事件愈趨頻繁,顯示極端氣候影響都市系統發展甚鉅。再來說明高雄市在面對氣候變遷上的策略主要分為兩大類型分別是減緩溫室氣體排放與調適氣候變遷,然而如何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又不損及高雄作為工業大城所帶來的產值,講者以過去的經驗分享政府試圖以輔導轉型方式與都市計畫結合,一方面推動產業轉型為循環經濟產業以兼顧產業發展與改善空氣品質,另一方面推動工業區進行降編,給予高產值產業一定時間逐步完成減排目的,並舉高雄大社工業區為例說明。除了針對產業減排以外,講者亦分享高雄市目前在各方面推動的成果,像是提倡低碳運輸以及鼓勵土地所有權人提供土地作為自行車租賃站等等。

在調適策略的面向,講者就高雄市於都市區域實踐防洪治理規劃經驗進行分享,如何使都市具備「不怕水淹」的能力。在推動都市與水共生環境的營造目標下,目前市政府單位在面臨私有用地取得困難的情況下,以利用流域範圍中段地區的公有土地或公共設施作為滯洪池使用為目前市政府單位研擬的策略。講者以海綿城市的概念提到未來城市在水災治理中,應該具備不同大小的「海綿」共同吸收極端降雨事件之暴雨逕流,其中農業用地為大海綿、滯洪池為中海綿、公共設施為小海綿、而建築基地為小小海綿。而在市政府調市策略的案例中,講者分享以高雄鼓山跨部門治水的策略,以私人企業提供一定比例的滯洪池用地作為土地開發的條件,並結合水利單位引導壽山的降雨避免淹進都市發展地區中,使鼓山區在近年面對極端降雨事件能夠減少損失。

講者最後分享對於氣候變遷空間規劃的展望,他認為應對氣候變遷衝擊,行動是目前唯一的方法,每人都可以從個人的尺度開始思考我們能夠對環境做出甚麼貢獻,而進入參與規劃的流程當中,部門合作與民眾參與為關鍵因素以外,亦要仔細觀察深入理解,從中辨認規劃真正的問題是什麼,進而落實至執行與回饋。

在演講過後,同學針對高雄市目前因應氣候變遷所作的規劃提出看法與發問,以下簡單整理為應答形式以便於閱讀:

Q:日前小林村國賠案由高雄高分院更一審改判村民勝訴,請問市府目前對於小林村此類型的「深層崩塌」地區掌握情形及土地利用空間規劃或避難措施為何?

A:以2009年莫拉克風災為例,市政府曾經針對受災地區補助措施主要為提供免費永久居住空間。但從策略至實際成效之間,不論採取空間規劃或避難措施都有需要了解地區居民真正的需求,高雄市曾經就受災影響的原住民提供永久屋,然而在原住民的考量,他們的需求是希望能夠繼續從事生產活動,回復傳統自給自足的生活。因此實際上推動各項措施有時候受到決策時程短的影響,難以有效理解居民真正的需求,使成效不彰。

Q:高雄市是如何籌措、分配氣候變遷規劃所需資金?

A:首先嘗試以另一角度回應,都市計畫因為掌握著發展權力的關係,往往是不同政府部門依靠以減少開支預算的手段。以演講分享鼓山設置滯洪池用地為例,都市計畫透過放寬私人企業開發權力,要求私人企業無償設置滯洪池用地,透過發展權力的交易同時達到氣候變遷調適的功能,因此有時候並不一定需要透過資金籌備,以達成氣候變遷調適目標。當然,在整體氣候變遷計畫推動與執行,其所需資金則是由市政府協調不同部門所需的預算。

Q:執行高雄市輕軌建設時,面對當前居民的抗議,這類的衝突該如何協調?

A:面對居民對於計畫的衝突,以市政府的角度應聽取不同利益關係者的意見。以剛剛進行班上的小型調查來說,大部分同學基於減少碳排、生活便捷的原因都贊成興建輕軌。但另一方面,對於沿線居民來說,不少居民擔心興建輕軌會有噪音的問題,而以居民生活習慣來說,大部分高雄市民都習慣以機車作為日常通勤工具,它們也表示輕軌行駛速度過慢,以及路權受到壓縮的問題。我認為目前高雄輕軌其實還在試營運的階段當中,對於車速以及後續路權的都還有很多空間可以探討,市政府方面也會繼續使政策讓民眾瞭解,並聽取不同利益關係者的意見。

會後本系系主任張學聖老師亦補充從業界角度分享規畫經驗,引導同學在思考問題更能清楚了解實質的情況,面對問題除了在批判之餘也應該學習如何深入理解議題並解決問題。

高雄市都發局前局長王啟川與本系系主任進行討論交流

高雄市都發局前局長王啟川進行演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