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工程學課程講座-循環經濟的空間介入:從循環建築、產業共生到城市診斷

課程|都市工程學

講者|循環台灣基金會 劉李俊達 溝通行動專員

2019年11月12日週二 10:00-12:00 耐震大樓5118教室

都市是一個有生命的機體,仰賴都市基盤設施網絡,諸如水網、電網、交通網、供應鏈等交換資源、能源來維持系統整體的運作,滿足人類生存的需求,但目前少將整體網絡連結與循環概念納入考量進行規劃。本講座將以環經濟基本概念與目前發展案例進而探討都市整體設施網絡關係與發展課題。

演講紀錄

講者首先藉由與同學互動思考目前對於自身最重要的物品帶入講題,回頭檢視目前科技發展與擴張,當資源消耗超越地球的極限,人類的生存也終將受到威脅。講者進一步提及,過去企業大多以線性經濟模式開發製造商品,產品使用有限性,產生大量的廢棄物,因此近年來開始進行回收,但被動的回收的廢棄物通常僅能再製低端產品,最終仍產生資源的消耗。
講者提醒同學們應將回收等同循環環保的迷思破除。事實上循環經濟不等於回收,反而應從減少資源需求並循環使用,可藉由商業模式的改善來達成。例如飛利浦公司生產照明裝置的產品,同時提供維護服務,提升產品的使用期限,開展新的經濟來源。另可從產品設計階段,以模組化設計,使產品在使用者無使用需求後,回收可拆解成各項組成元件,重新組織形成新產品,形成高價值循環。舉例來說,若活用養豬產生的副產品,除了豬體本身各處供食的應用外,高價值的醫療縫線可以豬腸製得,血清、豬血幹細胞、豬骨提煉的明膠等與養豬產出的糞便形成肥料與沼氣可用來發電,創造不同經濟價值與來源。
講者進一步提及,產業更需以合作來取代競爭、產業共生等方式思考,以丹麥卡倫堡園區為例,說明除了尋找合適產業外,社區、學者也同樣加入園區協助思考鏈結利用模式。台灣目前於高雄臨海工業區具有類似概念,以中油與中鋼公司的組合為大宗,將生產過程產生的熱能提供需求相關產業利用,形成彼此的原料供應者,未來在六輕工業區也可參照相關案例提升園區發展。講者提到另一個案例:台中大林蒲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也即將開幕,但相較先前案例中已存在既有產業,新園區如何規劃目標產業與循環模式將是新挑戰。
演講的最後,講者解釋城市是在實踐循環經濟下的重要主體空間。都市規劃者可扮演區位盤點與連結構想的角色,藉由對於土地空間規劃的敏感度與專業度,協助鄰近縣市產業進行產品交換與媒合。最後以台灣 5+2 產業創新計畫概念,說明臺灣目前在政策上循環經濟的推動,形成提升產業重要手段,也期盼都市計畫學子日後能投入循環經濟的研究方向。

講者介紹

藉由與學生互動思考對於人的重要物質

演講過程

學生聽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