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住宅再生特論課程講座-社會住宅發展歷程與展望

講題:社會住宅發展歷程與展望

活動時間/地點:108年12月16日14時30分 都計系演講廳50102

主講人:彭揚凱 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執行長

 

本課程講述了不同類型的都市住宅類型及多種再生方式,其中社會住宅的發展也是一大重點,因此教授特邀講師向學生詳細講述不同的案例與觀點。本次講題首先以蔣介紹組織的架構及實際工作內容,並以此進行後續對談延伸內容。講者希望同學們可以藉此機會更加了解社會住宅相關的議題,藉由各國發展良好的案例,思考台灣住宅發展的不同可能性。本次演講也在精采的師生問答中圓滿落幕。

講者首先透過自我介紹與簡述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的發展、歷年推動項目及未來目標,讓同學們有基礎的認識之後,並以阿姆斯特丹、巴黎以及首爾為例,講述各國社會住宅的的發展歷程、社會背景、法令政策及再生方式。彭執行長以多個案例搭配各時期的社會住宅發展,再對比台灣社會住宅與眾多國家相反的推動歷程,點出台灣未來的挑戰及從國外經驗汲取的教訓,可作為台灣社宅發展歷程一個好的審視時機,也讓學生學習從不同角度切入思考該議題。

講者介紹阿姆斯特丹及巴黎社會住宅發展時提及,過去因工業快速發展都市人口壅擠,衛生也極需改善,在20世紀初便發展出社會住宅的概念,此時社會住宅建置在都市外圍。之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口快速增長,此時期政府大量建置社會住宅,位置也從都市外圍轉到郊區以新市鎮形式大面積開發,此時期社會住宅的量達到頂峰。而後直至1980-1990年因前一時期社會住宅的社會組成單純,許多人生活轉為富裕後隨即搬遷,使得社會住宅閒置率高,低下階層較多且環境也變得破敗,使社宅再生的轉變階段議題漸漸浮出檯面。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時期之後便強調社會混合與混居概念,舉例而言,首爾社宅的發展起因於在二戰後有許多非正式住居,在1983年起為了要改善都市環境而大規模拆除非正式住居,為了安居原先住民而開始興建社宅,而其住宅型態與組成也逐漸趨向混合與混居。

在推動手法上,講者進一步介紹阿姆斯特丹、巴黎以及首爾都是該國政府先投入大量資金及補助積極推動,後續再鼓勵住宅法人或是國家機構來興辦,同時與企業學校合作等等來促成社宅的興建。其中法國以中央儲蓄信託的方式作為社宅的經費,同時根據其可抗辯居住法以及社會連帶與都市更新法,囤房行為也是不被認可的,因此法國政府、人民將社宅當作全體人民的社會責任;另外阿姆斯特丹政府的強租屋權、提供大量社會住宅等政策及居民協商正式化,也有助於社宅的推廣與普及。若從法規來看,不論是阿姆斯特丹或巴黎,政府皆給予居住權相當高的重視,講者也提到這是觀念建立的必經過程,台灣仍需要培養一段時期方能成功。

講者在介紹完三個都市之後,帶領同學回顧這些案例。三個案例都是在人口與經濟成長時以政府為主導大量興建社宅,並以此作為基礎來修正後續存量比例與方向,並進一步內化成為社會的基本需求。以台灣來說雖然已經錯過發展社宅的最好時機,但還是可以透過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來思考多元路徑、興辦營運組織、財務機制、區位、規模、社會組成及規劃設計,讓台灣住房環境邁向健康的脈絡。這次的演講的最後也透過提出讓同學反思的問題,留給同學未來更多的思考面向。

講者分享

認真聽講的同學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