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跨領域系列講座-台中社會住宅之推動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跨領域規劃實務系列講座」第二場

時    間:108年10月25日(週五)14:10~16:00

地    點: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光復校區都市計劃學系演講廳

系列主題:跨領域規劃實務系列講座

講    題:台中社會住宅之推動

演 講 者:台中市政府住宅工程發展處 陳靖怡 總工程司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跨領域規劃實務系列講座」僅訂於108年10月25日於都市計劃學系演講廳舉辦第2場講座。特別邀請來自台中市政府住宅工程發展處的陳靖怡總工程司,針對本次主題【台中社會住宅之推動】進行分享,屆時將同步直播,以供線上討論。歡迎關心社會住宅、居住正義等相關議題的人士共襄盛舉。

隨著高房價的時代來臨,台灣的住房問題不僅是私人居住的問題,更牽動著整體社會的核心價值。台灣的住宅政策從1950年代的「住者有其屋」,一直到2005年所提倡的「住者適其屋」,旨在運用完善的公共建設與福利制度,滿足所有人民的基本需求,並促進各所得階層人民混居。在這個框架底下,2011年立法院通過具有推動法源的「住宅法」,將社會住宅法制化,具體落實以社會住宅達成居住正義之施政目標,以解決都市地區的居住問題。

面臨人口高齡化、少子化及城鄉差距擴大等環境變遷,台中市住宅政策因應住宅市場供需失衡、環境品質不佳及租屋市場不健全等課題,政策目標不再只是針對高房價的市場問題,轉而著眼於提供可負擔的住宅及多元居住協助,進而實現可負擔的共好生活,朝社會住宅2.0邁進。

如何保障台中市民滿足其居住權?又如何運用有限資源,統籌分配至各需求地區,以發揮社宅興辦最大社會效益?考驗著政府的智慧及決心。陳靖怡總工程司以多年的專業與職場閱歷分享社會住宅規劃與執行的實務經驗,竭誠歡迎各界參與108年10月25日下午14:10~16:00跨領域規劃實務系列講座-【台中社會住宅之推動】,藉此機會和關心該議題者交流,期能洞悉相關問題,共同激盪出新的想法與良善的目標、對策。

【線上直播與提問請點我】

活動紀錄

    講者從過去無殼蝸牛的社運照片、房價負擔能力指數、租屋市場帶入議題,討論台灣的住宅、租屋不友善的狀態,同時討論台中市目前在協助租屋市場做了哪些策略,並對社會住宅在後續的方案做更多的討論。

一、 臺中共好社宅空間模型

1.思考何謂社會住宅,以及理想的社會住宅品質
    首先我們應思考著,政府資源有限,社會住宅應該要達到多少水準的品質,價格又應如何?對它是否抱有期待?如果社會住宅只租不賣,那作為公共設施是否能去負擔除了居住以外更多的面相,並與周邊鄰里產生服務的關係?這些都是可以作為思考的出發點。可以是循環、給多人共享的一種住宅的產品,也可能將與過去便宜大批興建、缺乏維護、造成許多問題的國宅不同。我們也能因稅制關係,暫時將社宅定義為中繼宅,相比國宅,社會住宅花同樣的錢,透過 6 年的循環可以服務更多人。
往後伴隨大環境下艱難的就業環境,整個不動產的市場被建商或政治環境操控了我們的居住選擇,讓購屋變得困難。講者話鋒一轉提及,若有社宅的新選擇,或許能把財務做更合理的分配,可以有租屋這種選擇。提供大家一個對租購屋市場的想法,思考為什麼要做社宅,又要賦予它什麼價值。

2.社宅的形式
    首先講者透過臺灣本土的畫家良根的畫去描述社宅的形式。從過去大家庭演變至核心家庭,變成現代住宅單元化後,人與人的接觸減少,關係疏離,產生很多社會問題。而本共好計畫中融入容積獎勵的概念,希望大家多分些空間出來,多出更多交流空間,提供開放的一樓空間給鄰里使用。共享的概念讓人與人有更多接觸,回到最開始大家庭的感覺,藉由空間改變人跟人之間互動的網絡。如果政府在推動社會住宅觸及該面相,就會改變整個不動產的市場,帶動新的生活模式,多出許多不同的選擇。

3.以案例討論社宅價值
    日本UR公宅的案例使用二樓平台串聯不同棟房屋,創造居民交流互動空間。講者提及若將共享陽台的概念放在社宅,可以讓居民們有機的在陽台產生不同的生活模式。政府應思考社宅要提供什麼產品、提供給什麼對象,而與一般市場有所區別。目前台中市正在進行一個案例,為保留榕樹,形成周邊鄰里重要交流據點,減少建築戶數。因此同學們要思考的是,這個建設計畫是單純蓋房子,還是蓋一個價值。
    台中社宅太平育賢段規劃二樓露台大型開放空間供居民交流,並在往後有公共藝術計畫專案執行,棟跟棟之間使用空橋串聯,以進一步打破大家的隔閡。另外在東勢子的案例裡面,也是把陽台的空間做出來,而同時屋頂層也有菜園,讓大家去共享。台中公園尚武段則有空中跑道串連各棟,底層、中間層、頂層都有共享空間,可以把人與人之間的緊密關係再找回來。

4.新型態的空間單元

    如果我們可以將現有的一般居住空間,挪出一些空間作共享,例如:餐廳、廚房、工作室等等,而浴室、臥室還是屬於自己的私人空間,這樣不但可以兼顧隱私,還能省下租金、交到許多朋友。

5.共享院落

    講者提到透過共居,人與人間很多事情就會發生。年輕人跟年輕人之間可以討論事情;老人可以教年輕人很多生活上的技能,年輕人可以協助老人。它其實創造一個互相幫忙的價值,因為每個人的需要、生活模式都不太一樣,但不同背景、年齡層住在一起可以創造一種不同的生活關係,而這也就是台中社宅想要找尋的價值。

二、 臺中共好社宅服務模型

1.社會服務站

    因社會住宅法有規定30%的社會住宅應歸給特殊身分者,故講者提醒我們不能應其特殊性,忽略對他們的照顧。有些時候他們需要一些資源的轉介,或是當家裡有一些意外的狀況,需要社會局、衛生局介入。因此,台中市政府住宅發展工程處邀請伊甸基金會進駐社區,提供事前的照顧,防止未來憾事發生。

2.健康關懷服務站

    這裡除了提供基本的身體健康諮詢,也照顧居民們的心靈健康,例如老人共餐、以及健康操等等活動。此外結合科技趨勢也導入了一些生理數據的量測,能把數據傳到年輕一輩的手機裡,幫年輕人注意家裡長輩們的健康,進而做到遠距離的照顧。

3.共好實踐基地

    目前住宅發展工程處利用這個空間設計很多活動,透過參與式規劃的方式讓社區居民及周邊鄰里都能一起來討論,什麼樣的社會住宅空間、什麼樣的共好,才是個權益關係人所想要的?它裡面乘載了很多功能,譬如說對種子的培育,還有舉辦共識營,以及一些能量募集的活動。講者提及畢竟政府無法照顧一個社區 50 年,社區必須要有能力發展自己,因此我們有社工、志工的培訓,希望這些人能有一些能力,從一開始被照顧,到可以照顧他人。這個概念對特殊身分,或者一般弱勢非常重要,讓他們覺得自己是有用的,甚至理解到自己存在的價值。當社區有自己的意識之後,基本上就可以發展出「自我互助」的能力。

三、 共好社宅培力計畫

1.住民輔導
    講者接著以動畫帶出政策理念與策略。對於住民中有二度就業的需求,給予實質的協助,透過六年的社會住宅期間,把自己的價值重新找回來。另外,配合許多住民是高齡者,則針對六十五歲以上的面臨退休生活的老人家的需求,陪伴他們找尋第二、第三人生。

2.共好店鋪計畫
    講者以宅爸的故事為例,社會住宅中的店舖不另外出租給企業,而是支援社宅居民的創業需求,變成短期、長期的一個給住民的店鋪。租金對於政府財源的幫助雖不大,但可以協助住民成就人生目標。從一至兩個人開始做起,將社會住宅整體價值提升。另一方面,社會住宅有其居住年限六年,共好店鋪計畫能協助住民具備六年後離開社宅自行生活的能力。

3.種子計畫
    志工隊的出現乃希望社區能有自我互助的能力。為了避免委託一個單位實際進駐在社區裡而之後無法退出的窘境,種子計畫是在剛開始的第一年進行社區的擾動,等到社宅出現內部的志工隊再逐步退場。較成功的案例不僅有屋頂菜園志工隊的成立,還有一個以媽媽為主而成立的的烘焙志工隊。

四、 共好社宅公共藝術計畫

1.社會住宅與公共藝術的結合
    有別於以往公共工程中 1 %的公共藝術,大部分是買一個作品當作入口意象,路人景仰一下便離去。住宅發展工程處把這個公共藝術推廣成一個跟居民共同協作的作品。以藝術為媒介,形塑一個共同生活的社區意象;此後居民共同生活並非只是物理上的聚集,而是參與在彼此的生命中。

2.計畫的限制與挑戰
    在經費有限的條件下, 1 %的公共藝術計畫基本上只能使用六個月。如果未來它是輪替的,應思考第一批住民用完了,下一批住民應該如何把計畫拉長,或是經費以妥善分配方式處理。

3.新居落成計畫
    作者提及該計畫,認為首先應從暖屋開始,也就是協助住民搬家,再採集出一些對住民生命中有記憶點的物件。接著進行共同協作,與故事的鑲嵌。目的是引導居民透過物件記錄生命,也透過故事理解生命。

    經過精彩的演講,陳總工程司向同學介紹了台中針對社宅議題所做的努力。未來將可作為日後同學執行規劃案的參考,讓台灣各地社宅政策發展更趨完美。

發問問題與回覆

一、在推動住宅發展的時候,實務操作上有什麼困難?還有,會不會擔心周邊房價受到負面的影響?

    首先肯定台中在推動社宅時的確是困難重重。對於台灣社會社會住宅尚屬陌生,多少受到周邊住戶反對,尤其是在高房價地區更會發生。台中所選的基地因為並非核心區因此爭議相對較小,但其實也遇到過被限制的問題。因此,要解決這些實務操作上的困難無非是透過不斷的溝通與協調,例如進行更多對於社會住宅、共好計畫的論述,強化其對於周邊鄰里的正面力量。較成功的案例是豐原社宅的里長從一開始的支持圍牆阻隔,到第二期的時候希望將圍牆打開加強互動。

    最後,會覺得我們跟房價沒有任何的影響。因為站在政府角度,是希望協助租戶以低廉租金存下第一桶金,培養未來能夠自己買房子的能力,因此與建商、住戶都存在合作關係。而無論社會住宅是好的還是不好的,今天如果已經花了政府的一筆錢,那應該就要發揮它一些功效。

二、關於北屯社宅的問題,既然產權關係都處理得差不多了,附近也有不錯的環境、公共設施,為什麼要改變位置?為什麼要賣地?後來有以哪塊地來替代蓋社會住宅嗎?

   以台中市政府的角色回答,每一個執政者都有自己想要優先做的事情,所以基本上新市長選上之後其實有更多需要解決的一些問題,譬如說空汙等等的問題,連帶就會有一些資源配置的調整。原先預定在北屯區新間的社會住宅後來被調整到西屯區國安段的另外一塊土地上面,第一期的5,000戶數量還是維持不變,只是區位有去做一些調整。

三、承上題,那塊地原本其實就是跟原本的居民徵收,契約上說要蓋社會住宅,但現在卻沒有執行,是否不符合原本的契約?
    首先解釋資訊上面沒有傳達完整的部分。過去是區段徵收沒錯,但是是徵收市府配回的土地,挹注回區段徵收的財務內,是可以賣的土地。結算以後是盈餘,期基金已被存到另一個平均地權的基金處理,已脫離當時區段徵收的架構。本來就是住宅區、也可以賣,之後要怎麼應用即是市府的考量。兩任市長有不同的施政方針與目標,本來就也是可以運用的資源。但要請同學思考我們的土地資源往後應該如何長遠的利用才是對的,若沒有資源要做任何事情都非常辛苦。政府除了做社宅還有包租貸款、租金補貼,評估後其實認為興建社會住宅是一個長遠可以去執行的政策。